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09

Australia 的中文译名

Image
《澳洲乱世情》(Australia) ——看到这标题,我算是惊呆了……一开始还不相信,以为是网友恶搞,或者是香港那边的电影译名。后来,直到有人告诉我,大海报已经贴上了来福士,才开始接受这个现实。 澳洲乱世情 看来译制人员在做翻译时候,脑子里肯定想着的是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其实直接翻译成《澳大利亚》也不错,毕竟是澳洲的 官方旅游宣传片 。

还是需要使用英文版

Image
Web 2.0,基于网页的软件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服务商的软件发布更新问题。以往,新的软件版本发布后,服务商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客户宣传,让客户把新版本下载并安装到本地电脑上。而现在,服务商只需要更新服务器系统,客户通过网页访问,便能直接使用新版的程序。 虽然 Web 2.0 的软件发布很高效,但是多语言版本的更新上,有时却反倒是不及传统软件了。一般而言,服务商会先发布软件的英文版本,然后再陆续进行软件本地化工作,通过十几天到数个月的时间,逐渐发布新软件的中文版等其他语言版本。在传统的软件模式下,由于软件是以程序形式存在于本地电脑的,在官方本地化的这个空档中,总是会有一些自愿汉化工作组,通过修改程序资源的形式,来提前完成本地化,发布给用户。对于一些热门的软件,一些高效的汉化组可以在新版本推出的两三天内便发布新的中文版。而在现在的 Web 2.0 模式下,版本控制和程序资源都被存放在了服务器端,而只有服务商才具有修改服务器端程序资源的特权,客户们便只能花上十几天到数个月的时间,等待服务商的本地化更新。在新的本地化版本推出之前,客户们一般只能使用旧版本的系统。 于是,在 Web 2.0 时代,由于语言设置的不同,导致访问的系统功能不同,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前些日子使用 Live SkyDrive,就遇到这个问题。英文版系统提供了将网路硬盘下的所有文件打包为 zip 下载的功能,而中文版系统,却还没有提供这个功能…… 英文版的 Download as .zip file 功能 没有 Download as .zip file 功能的中文版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通过设置地址的 mkt 参数来修改系统语言。 将页面设置为英文:在 Live 的地址后加入 ?mkt=en-us,然后回车。 将页面设置为中文:在 Live 的地址后加入 ?mkt=zh-cn,然后回车。

中式英语

Wish everybody to be NIUBILITY in the NIU (new) year

T60 上装 Mac OS X

Image
慕名 Mac OS X 许久,却没有机会尝试。昨天,终于花了一天时间在 Thinkpad T60 上试了试 Kalway 版的 Mac OS X 10.5 镜像。 引导界面 安装程序一启动,用过 Linux 系统的人就该会心地笑了。这些个启动信息,不就是 Unix 系软件的特色嘛。 安装初始界面 在系统安装部分反复了很久。刚开始通过 Custom 选择安装不同的补丁和驱动,系统总是启动不来。最后才发现,无须 Custom,直接使用默认配置倒是能够在 T60 上顺利安装和启动系统,显示、分辨率等也都一切正常。最后再配置一下 Ubuntu 的 Grub ,便能 Linux 和 Mac OS 双系统了。只是唯一遗憾是没有合适的无线网卡驱动。不能上网的操作系统,完全是个摆设呢。于是,不到 24 小时,又把从其他分区中抽调出来安装 Mac OS X 的 11 GB 又再调整了回去。特意看了一下, 11 GB 的空间,装完系统后只有 700 MB 左右了,似乎是个比 Vista 还要厉害的硬盘大户。 Mac OS X 说到底是一个基于 Unix 系列内核的系统。如果没有一点 Unix 系统的背景知识,而想要完全发挥 Mac OS X 的功能,特别是 Terminal 等功能,似乎是不太可能。但是奇怪的是,在国内,明明 Unix/Linux 的氛围不是很强,但苹果机似乎又很流行。开心网的投票里面,曾经看到有很多人选择苹果机为家庭打算购买的电子产品。难道买了苹果装 Windows?

还真是什么都不浪费的电影

Image
澳洲政府真是精明到无敌了。在电影《Australia》里面投资了一把,把整个电影弄成个旅游宣传篇不算。现在相关的广告也都有了,而且都是 模仿电影里面的桥段 。都是关于 Walkabout 的,主人公是电影中的 Nullah。心灵旅行呢,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挺小资的一个广告系列。 广告一: Shanghai 广告二: New York

低俗了

最近网上打击“低俗”网站,罗永浩的牛博网和境外的中文网站都很受伤。我那 Blogger 也有幸成了境外的中文网站…… 用国内的 traceroute 测试,无论电信或网通,都在主干网出口处卡住了。可惜了哈雷晦星,前些日子还向她推荐了 Google Blogger。说保证她的国内 fans 也能看到。结果转眼不到两天,就从主干网下线了。 毕竟咱也是读过计算机网络,知道其中原理,也就找了一个新的 DNS 来替换旧的 DNS 。于是,又能在右边的 Visitor 栏里面看到五星红旗了,开心啊。不过,后遗症也有,留言系统还是又些问题,似乎仍然无法正常留言。不信的可以试试……而且,这个新的 DNS,何时又会不起作用,也是个未知数。诶,有时候想想,其实新浪, Space 等博客也真的挺好的,不会突然无法访问,也不需要花心思整各种 JavaScript 脚本。常常为了 Blogger 而更换地址、脚本,挺闹心的……

取地名

美国、澳大利亚等大航海时代发展起来的国家,其行政区域的名字也有着很浓、且又很明显的英、法等当年航海大国的味道。 有些地名是完全的照抄,像是 Waterloo (滑铁卢), Newcastle (纽卡斯尔), Liverpool (利物浦)等。 有些则是直接在地名前面加个 New,似乎是为了以示小小的区别。于是便有了,New Jersey (新泽西州,美国)之于 Jersey (泽西岛,英国皇家属地);New Orleans (新奥尔良,美国)之于 Orléans (奥尔良,法国);New South Wales (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之于 South Wales (南威尔士,英国)。 还有一个更加好玩的例子,美国的 City of New York 和英国的 York。美国的纽约市建于纽约州中,而英国的则有约克市建于北约克郡中。只是这里, New 被译作“纽”——应该是种旧式的译法——故而译名“纽约”和“约克”反倒让人一下子难以将两地名联系起来。似乎应该采用“新约克”才会更加统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