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日,怀念1593年后的逝者

看过豆瓣上银英同好们的留言,方才惊觉六月一日的特别之处。这是一篇结构思想有点混乱的文章,大家将就着看吧。

1560年后的4月4日,一个东方民族的后裔诞生了。本该叫做“杨文理”的他,却因台版译者错误地参照原版的片假名发音进行翻译,而变成“杨威利”。他尚未降生,但是他的名字却早已被误读。

“误读”,或许这正是杨一生的写照。

本想做个历史学家的杨,在父亲去世,家庭破产后,只能通过报读国家预算支持的国防军事学校战史研究系来过一过历史瘾。但是阴差阳错般的战史研究系撤系,使得他只能转到了战略研究科。于是一个将来战史编篡窒的研究员,“沦为”了自由行星同盟的少尉。

少尉就少尉吧。如果没有艾尔·法西尔星域和亚斯提星域的那两次会战,杨威利或许会一直安静地呆在少尉的位置上,直到退休,骗到自己的那份养老金。两次会战,杨威利都“不幸”地在战争中途接过了指挥官的烂摊子,“幸运”地实施了撤退,保住了百姓;也保住了残存的军队。一个潜在历史学家,被政客们推到了国家“英雄”的圣坛。

本意与人无争,但是多次的胜利所带来的擢级提拔,使得杨自然地成了年轻将领的眼中钉。为了与杨争风头,一系列危险的作战计划被提了出来,并被别有用心的政客们所采纳。危险的计划带来的惨痛后果,没给年轻将领带来似锦前程,倒是又给杨一个发挥的空间。在杨的威望日臻上升后,“误读”杨的,已经不再是军中的年轻将领了,政客们,一边塑造杨的英雄形象为己所用,一边又在提防着杨的崛起。于是,自觉不自觉地,杨又卷入了国内政治斗争的一系列阴谋中。

避走伊谢尔伦要塞的杨,并没有因为离开而淡出国内权利斗争者的视线。离开,在他是一种逃避;而在政客而言,却是不受掌控。所以,当他率领舰队重回首都,将同盟从救国军事会议所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解救出来时。政客们明着褒奖,暗设公堂的做法也就不再奇怪了。

在同盟的日子里,杨威利自身性格中对于政治、权利和军事的厌恶,使得他不断地处于一个“出世”的状态。他打心里拥护同盟的民主制度,却又相当地厌恶自己所处民主国家的低效率和政治倾轧;他反对帝国的专制制度,但却佩服莱茵哈特所领导下的帝国繁荣。为了保住民主制度,杨必须在同盟面临危机时出面,一次又一次地解救同盟。但在解救同盟的时候,杨同样地也给了那些政客们一次又一次苟延残喘的机会。

当杨的舰队在自由行星同盟宣布解体前脱离同盟的约束后,杨便开始由“出世”转为一个更为“入世”的态度。当同盟已是扶不起的阿斗时,杨便会同梅尔卡兹提督重夺了伊谢尔伦要塞,并开始在要塞重新践行他心目中的民主制度。只是英才必定为天妒,在和莱因哈特的最后一战后,在前往伯伦希尔与莱因哈特进行停战会谈的途中,却为地球教徒所刺杀。

虽然田中芳树并没有明言杨威利的直系民族出生,但是由他的名字以及这种在“出世”与“入世”间左右摇摆的性格,我愿意相信他属于一个深受儒家和佛教影响的民族。

《银河英雄传说》中穿插了许多杨关于政治、体制以及军事的论述,这似乎也是难得的一本涉及政治却又不让我觉得乏味的书。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杨威利的经典言论